危楼难敌风和雨 重建奈何掣肘多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5973
地产新闻
危楼难敌风和雨 重建奈何掣肘多
(东方) 2017年6月24日
香港楼龄老化问题日趋严重,危楼遍地开花,日前的红磡唐楼露台倒塌事故只是冰山一角,连日又有旧楼石屎剥落及天花倒塌,简直一步一惊心。单靠屋宇署巡查只能治标,惟有旧区重建方能治本,但这又涉及许多现实考量,并不容易解决。

目前全港有六千幢逾五十年楼龄的旧楼,并以每年数百幢的速度不断增加,这些旧楼日久失修,摇摇欲坠,而且不少改建为劏房,外墙又加建巨型招牌,增加负荷影响结构,俨如都市炸弹。以今次事件为例,涉事唐楼既有劏房又有招牌,屋宇署虽曾作出跟进,但在业主拆除招牌后便不了了之;而全港类似的旧楼不在少数,基本上一落雨一刮风就可能有事故发生,即使部分旧楼已被收购,业主往往在等候发展期间照样将单位出租,导致危机四伏,乱象丛生。立法会内委会昨日就露台倒塌事故提出在下周的大会进行紧急质询,可谓应有之义,但一味要求部门加强巡查,只是聊胜於无,治标不治本。

可以看到,旧楼倒塌背后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除了政府监管不足,更包括楼宇安全问题,旧区重建问题,贫富悬殊和上楼难的问题。涉事唐楼昨日解封,有大难不死的住客坦言日后还是会搬回上址居住,原因是市区租金高昂,根本「冇得拣」,说出最无奈的实情。本来,当局推出强制验楼计划及楼宇维修大行动,有助查清旧楼安全隐患,无奈当局监管马虎,衍生围标等乱象,加上不少旧楼没有业主立案法团,住客不是租户就是年迈,增加维修难度。

面对危楼处处,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在於重建。市建局本来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为封蚀本门,不惜推卸社会责任,数年前大幅收紧「需求主导」重建门槛,必须有八成业主同意及地盘面积达七百平方米方可申请,结果将不少旧楼排除在外。私人发展商收购本来是另一条重建捷径,但实情是有发展潜力的旧楼早被收购,剩下来的都是没有吸引力的单幢楼,连市建局都不想沾手的「猪头骨」,发展商更不可能感兴趣,最终旧楼继续老化,危险继续存在,居民继续惶惶不可终日。

由此可见,单靠个别部门或地产商主导旧楼重建并非根本之道,最佳办法还是由港府全面规划、大面积重建,但这又涉及安置及赔偿问题。别说每次拓土建屋例必有团体跳出来反对,单是如何将受影响的居民迁徙安置,已是极大的挑战,何况当局施政拖拖拉拉,议而不决,旧区重建没有十多廿年不可能成事,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耗时近二十年还未完成就是例证,今时今日的港府还有没有这份魄力与承担,才是最令人怀疑。

说到底,旧楼重建寸步难行,倒塌事故屡屡发生,正是今日房屋问题积重难返的缩影。港府既无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又无力规管危楼劏房,基层居民除了每天提心吊胆,已是莫奈其何。新政府纵有女娲补天之志,但如果没有女娲补天之能,说甚么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