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更具成本效益 無理阻礙損港利益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591
地產新聞
填海更具成本效益 無理阻礙損港利益
(文匯報) 2018年11月8日
立法會昨日起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動議。反對派議員趁機發難,抹黑「明日大嶼」計劃是政治基建工程,攻擊政府不積極利用棕地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反而採用「敗家」的冒險方式填海造地。事實上,很多專業學者的科學分析都顯示,填海較其他開發土地途徑更具成本效益,不會受到相當複雜的利益糾纏和法律挑戰,能夠較快提供產權清晰的大片土地,是本港解決土地房屋難題的可靠辦法。反對派的指責,故意無視事實真相和科學理據,為狙擊「明日大嶼」計劃混淆視聽,繼續為反而反,不惜阻礙香港發展,損害公眾利益。

本港土地珍貴,開發各種現有土地牽涉眾多持份者的利益,問題糾結複雜。現時本港有540公頃棕地已納入發展計劃,但由於涉及複雜的收地、清拆及補償、諮詢、改變規劃過程,至今未有太大進展。棕地較為集中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由2008年開始規劃,至今已有10年,政府連一幅地都未收到。

若政府強行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勢必引發連場訴訟,拖慢發展。對所謂政府可以輕易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土地的講法,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反駁,稱該把「尚方寶劍」已經用得很鈍,收地困難,時間亦長,屆時「近水」變成「遠水」。他指出,動用條例有受司法覆核挑戰的風檢。上世紀80年代政府收地在英國樞密院敗訴,才引起棕地問題。如今,政府一旦在《收回土地條例》的司法覆核敗訴,影響更深遠。而且,棕地零散各處,難以作整體規劃發展,社區設施亦難以配套;政府更要另尋覓土地,安置棕地的原有作業者,反而增加土地供應的壓力。

至於發展新界農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開發土地方式,同樣涉及土地業權、環保問題,還涉及修改郊野公園條例等複雜法律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進展,更遑論取得大量可以集中發展的土地,而且當中所牽涉的發展成本亦十分高昂。

相比之下,「明日大嶼」計劃填海造地1,700公頃,不涉及業權爭議和法律問題,如一張白紙,方便靈活規劃土地用途,不僅能提供最多40萬個住宅單位,集中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同時大規模增加商業用地,打造新的商業核心區,有完善的康樂、運動、醫療等社區設施,創造30多萬個職位,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日前,38位經濟學教授及學者的聯署聲明,就「明日大嶼」計劃作初步成本效益分析。學者的分析指出,初步估計人工島填海的成本每方呎為1,300元至1,500元;若政府收回棕地或農地作發展,每方呎成本近1,700元,較填海高。填海賣地收入初步估計高達8,400億元,超過填海總成本的五六千億元。更何況填海明顯改善住屋問題,刺激商業繁榮,創造就業職位,帶來難以估量的無形價值。因此,填海「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資」。

反對派對本港土地供應不足的癥結視而不見,長期以來攻擊政府收購、開發農地是官商勾結,「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遭受的無理阻撓,市民記憶猶新。可笑的是,如今反對派為了阻礙「明日大嶼」計劃,竟然以有限發展棕地和農地為理由要求政府放棄填海,再次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充分暴露反對派一切都以政治先行,根本不會認真評估、比較各種開發土地方式的優劣和可行性。對他們這種荒謬的政治化操作,香港市民一定要認清真相,明辨是非,堅定捍衛自己的福祉和香港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