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聚焦土地房屋 房策4招效果率先睇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599
地产新闻
施政报告聚焦土地房屋 房策4招效果率先睇
(文汇报) 2019年10月14日
政府即将公布新一份施政报告,房屋政策势成「重中之重」。目前呼声最高的政策包括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土地、租者置其屋、租金津贴、重推「港人港地」等。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业界人士,分析上述几项政策的利弊,发现都有不少局限,短期内增加供应作用不大。有学者认为,香港楼市发展到今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难见效用,为避免楼市成为计时炸弹,政府应将楼市彻底「新加坡」化。 ■香港文汇报记者 颜伦乐

【房策4招概要】

动用《收回土地条例》

动用香港法例第124章《收回土地条例》,向新界农地或棕地持有人收回土地,以大量兴建公营房屋。

【作用】大型发展商目前手上的新界农地不少於1,000公顷,假设当中20%作住宅发展,以5倍地积比及每单位500方尺计算,可提供约21.53万个单位。另外,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可最快一至两年内收回土地,并展开兴建房屋计划。对比「明日大屿」,引例收地毋须花长时间造地,只须要通过行政手段便能够取得珍贵的土地资源。

【局限性】由於部分土地持有人为发展商,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可能引起十数年或以上的司法覆核,结果因快得慢。虽然以往政府就收地引起的司法覆核胜算率非常高,但很多时候其实是政府在没有把握情况下自动放弃收地而避免司法覆核,真实的收地情况并不畅顺。而一旦败诉更将成为案例,严重影响日后政府行使条例收回其他土地。过去收地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发展,过去10年共有5个收地建公营房屋的计划,由刊宪至预计落成花了7.1年时间,还未包括收地前约4至5年规划时间,因此相信收地建公屋的计划,大概需要逾10年时间。

租者置其屋计划

现时本港共有39个租置屋邨,涉及约18万个单位,当中约4万个单位仍未卖出,据悉政府正研究提供优惠,包括再提供额外折扣或搬迁津贴作诱因,鼓励无意购买单位的租户迁到其他屋邨,腾出单位给其他合资格人士选购。

【作用】公屋居民能以较低价钱购买自住单位,拥有「恒产」,有助缩窄贫富差距,还能释放土地价值,为社会创造数以万亿计财富,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有民间智库更指,重推租置计划对劳动力市场及家庭稳定性有正面作用,同时能更有效地运用现有公营房屋资源,增加未被充分利用单位的居住人口,有望在中短期内纾缓水深火热的房屋短缺问题。

【局限性】租置计划於1998年推出,配合「八万五」政策,涵盖39个屋邨,但当时因为同一个屋邨有房屋委员会大业主,又有其他公屋小业主,混合业权衍生管理权责不清、小业主难以负担高昂维修费等问题,导致房委会未敢贸然扩大计划至其他屋邨。因此今次重推租者置其屋,首先要解决管理问题。有意见认为应该提高政府对维修储备基金的注资金额、重新审视租置屋邨的界线范围等,勇於承担管理责任。

租金津贴

政府有意向合乎申请公屋入息资格人士发放租金津贴,即使现时未有轮候公屋人士亦可申请,约有16万人合乎资格。当局考虑以收入「划线」,是考虑到劏房定义难以界定,若只津贴公屋轮候者,亦可能会引起其他争议及副作用,认为以收入「划线」可能更为简单。

【作用】本港住屋成本高昂,租金成本占了基层日常一笔沉重开支,导致不少人士只能屈居劏房。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结果,全港估计有21万人居於劏房。租金津贴的作用是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的一种现金津贴,供他们在私人租务市场租住居所,有助减轻基层或劏房户的住屋负担。

【局限性】市场担心在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租金津贴或会令业主疯狂加租,从而推高租金,因此有意见认为政府应该同时推出租金管制。有学者提出以差估署租值作为参考数据,未来业主不得加租多於该租金水平的20%。租金津贴类近福利措施,主要纾缓住屋成本压力,并无助解决置业及高楼价等楼市结构性问题。

港人港地2.0

於新出售私楼地加入限购条款,不准售予外地人或炒家。

【作用】本港虽然有就外来买家或公司客等徵收买家印花税(楼价15%)及新住宅从价印花税(楼价15%),但并未限制他们来港购买物业,所以坊间一直有声音批评包括内地客在内的外来买家在港大量置业,推高本港楼价。如果重新实施「港人港地」,可以杜绝外来投资者过量购入香港新盘物业,推高楼价,并有助改善社会对於外来投资者炒高本港楼价的印象,纾缓民怨。

【局限性】据悉政府认为如果在楼市中,包括二手楼都全面「禁外」就要进行立法,影响层面太大,或会引起反弹,所以拟议措施只针对新盘,而非全面限制本港房屋售予非本地人士,令实际作用被大幅削弱。事实上,由於外来买家购置香港物业需要支付30%辣税,近年包括内地客在内的买家数量其实不多,所以措施的实质成效其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