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会曾斥「十宗罪」 5年后逾半问题依旧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498
地产新闻
消委会曾斥「十宗罪」 5年后逾半问题依旧
(文汇报) 2019年5月18日
新地遭销监检控,一经定罪最多罚款50万元。但今天楼价高企,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50万罚款可能只占到卖一个单位利润的一小部分,究竟有多大阻吓力?翻查资料,近年发展商卖楼手法常常为社会诟病,5年前消委会曾经提出10项新盘销售问题,笔者对比发现,5年过去了,超过一半问题依然存在,招标卖楼只属「冰山一角」。

罚50万阻吓力成疑

云滙1、2期合共提供1,444伙,由於没有价单,市场参考资讯不多。资料显示,3月时发展商曾公布云滙招标售出82伙,账面成交尺价介乎1.53万至2.1万元(未计算20%至25%回赠),以此计算,如果最终新地被罚款50万元,其实只相等於33至42方尺左右,对发展商来说等於「隔靴搔痒」。

业界分析,今次政府向新地「开刀」,虽然金额的确无阻吓力,但更重要是显示政府有决心整顿新盘销售乱局,而今次或许只是一次「杀鸡儆猴」的举动,规管工作或陆续有来。

招标卖楼除了能拖长卖楼时间,变相「唧牙膏」外,发展商在招标流程中更掌握绝对主导角色,可以「赚到尽」。首先,准买家於投标时可作参考的价钱资料已经欠缺,而同时间发展商优惠及回赠资讯不清晰,令准买家一直对楼盘的售价有错误的解读,最终甚至会出现同时间招标,但低层单位贵过高层单位的畸型现象。其次,即使发展商大幅回赠买家(即是变相大减价),但由於田土厅只记录「面价」,变相仍会予社会「楼价High High High」的感觉,达到「托价」目的。第三「面价」高企下,由於银行批按揭也是只看「面价」,就曾发生过买家无法「上会」被迫挞订事件。

销售乱象比比皆是

其实,早在2014年11月,当时一手销售条例实施一年半左右,消委会发表调查报告,指出新盘销售「十宗罪」,但至今超过一半未有解决。资料显示,消委会当时就曾经关注过发展商「唧牙膏」式卖楼,而目前备受批评的招标卖楼的方式,其实就是「唧牙膏」式卖楼的另一演绎方式。而其他则有「夸大认购登记的数量」、「示范单位家俬不合尺寸」、「由拣楼至购买仅有数分钟时间」等等,几乎全无改善。

楼盘的销售乱象还常见於卖楼现场。有消息指,新地「云滙」早前招标卖楼时,因公布了招标单位的意向价,导致几个准买家入标时价钱相同,需要用玩「包剪揼」方法来解决中标者谁属的荒谬情况。香港物业全球最昂贵,买楼是不少港人一生最重大的决定或投资,但讽刺的是不单没有得到贵宾式的服务, 反而像难民一样在拥挤的售楼处,要在数分钟时间作出自己一生人中最重要的决定。而发展商又极尽泼皮无赖欺瞒之能事,巧取豪夺。

■香港文汇报记者 颜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