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地方案 填海最佳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215
地产新闻
增地方案 填海最佳
(文汇报) 2018年11月9日
各界细析「明日大屿」必要性重要性有效性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高俊威)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填海1,700公顷建造人工岛,为香港构筑了一个目光远大蓝图,亦为未来社会及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推动力。香港文汇报访问本港工程专业、商界、政界及学术多个界别的人士,分析填海计划对香港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有效性,及其他土地供应选项的局限性 ,他们无不认为填海是最好的方案,冀市民大众对填海计划有更充分和确切的了解。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质素不断下降。香港测量师学会前会长、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前成员刘炳章指出,填海计划可令本港的土地供应大增,大大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居住质素。

他解释,现时香港约有300万个公私营单位,已建住宅楼面面积1.2亿平方米,以本港740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居住面积只有16平方米,相比深圳、上海、台湾、韩国及新加坡都要少。

刘炳章:商住用地一并解决

他续说,过去15年,公屋单位数量增加13%,人口却减少12%,这意味在人口老化的情况下,人口结构亦出现重大变化,家庭数量增加,每户人口减少,所需要的居住单位亦因此愈来愈多,如不再增加房屋供应,只会令人均居住面积难有寸进,生活质素无法改善。

除住宅房屋,本港的商业用地及社区建设亦极为不足。刘炳章指出,香港营商成本高昂,原因之一是商业用地少、租金支出高,中区的写字楼租金便高达200元一尺,如有更多办公室用地提供,租金或有下调空间。而本港的社区建设如老人院、医院等同样欠缺,如有更多用地,便可作这些用途,令市民受益。

他提到,目前本港亦缺乏道路用地等基建,港珠澳大桥未能全面开放让私家车使用,就是避免逼爆大屿山的路面,「若填海计划落实,可用作基建的土地亦大增,能增加交通容量,对本港与内地的相互发展有很大帮助。」

李秀恒:填海成就有目共睹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指出,香港土地供应严重不足,是本港极需解决的问题,而香港面积细小,现时不少土地也是从填海得来,几经发展香港终於有现时的成就,成为国际大都会,填海实功不可没。

他认同「明日大屿愿景」能提供大量土地,可让香港有更进一步发展,绝对值得支持,惟因填海亦需要一段时间,他期望政府可以推出更多短中期措施,满足市民对房屋的需求。

吴宏斌:时间可控做法稳妥

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认为,填海造地属於必须,是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的稳妥做法,所需时间亦属可以预知及控制,如土地问题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如市民居住劏房、青年人充满怨气等亦可解决。

他并指,填海后的土地亦提供大量空间作商业用途,如有更多的办公室及商场用地,商界人士可藉此机会大展拳脚,对促进商机及发展生意有很大帮助。

宋恩荣:提高收地议价能力

中大经济系客座教授、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恩荣指出,现时香港土地短缺问题已到非常严重地步,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6平方米,远比新加坡的27平方米低。他指商业用地同样不足,令写字楼租金高企,青年人难以创业,窒碍本港产业作多元化发展,「填海可提供大量住宅及商业用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他又提到,当政府有大量土地储备,便能提高收回私人土地的议价能力,重夺发展的主导权,毋须受制於人,因解决土地问题仍需多管齐下,要同时发展农地和棕地,才能满足香港的土地需求。

他估计,人工岛单计卖地,已可带来8,400亿元财政收入,还未计算差饷、路费及产生新经济活动后之税收,总社会效益将远超万亿。而工程费用可摊分二三十年进行,每年只需数百亿元,以政府的财力应绰绰有余,就算出现超支也可应付。

柯创盛:期望公布具体规划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认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的方向正确,其实现时不少新市镇包括东涌、沙田、将军澳,均是从填海而来,计划可提供大量用地,解决土地荒问题,能满足长远住屋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非常可取方案。他期望政府尽快公布项目的具体规划,让议会及市民讨论,愈辩愈明,消除市民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