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更具成本效益 无理阻碍损港利益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590
地产新闻
填海更具成本效益 无理阻碍损港利益
(文汇报) 2018年11月8日
立法会昨日起一连三日辩论施政报告致谢动议。反对派议员趁机发难,抹黑「明日大屿」计划是政治基建工程,攻击政府不积极利用棕地和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反而采用「败家」的冒险方式填海造地。事实上,很多专业学者的科学分析都显示,填海较其他开发土地途径更具成本效益,不会受到相当复杂的利益纠缠和法律挑战,能够较快提供产权清晰的大片土地,是本港解决土地房屋难题的可靠办法。反对派的指责,故意无视事实真相和科学理据,为狙击「明日大屿」计划混淆视听,继续为反而反,不惜阻碍香港发展,损害公众利益。

本港土地珍贵,开发各种现有土地牵涉众多持份者的利益,问题纠结复杂。现时本港有540公顷棕地已纳入发展计划,但由於涉及复杂的收地、清拆及补偿、谘询、改变规划过程,至今未有太大进展。棕地较为集中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由2008年开始规划,至今已有10年,政府连一幅地都未收到。

若政府强行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势必引发连场诉讼,拖慢发展。对所谓政府可以轻易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新界土地的讲法,前地政总署署长刘励超反驳,称该把「尚方宝剑」已经用得很钝,收地困难,时间亦长,届时「近水」变成「远水」。他指出,动用条例有受司法覆核挑战的风检。上世纪80年代政府收地在英国枢密院败诉,才引起棕地问题。如今,政府一旦在《收回土地条例》的司法覆核败诉,影响更深远。而且,棕地零散各处,难以作整体规划发展,社区设施亦难以配套;政府更要另寻觅土地,安置棕地的原有作业者,反而增加土地供应的压力。

至於发展新界农地、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等开发土地方式,同样涉及土地业权、环保问题,还涉及修改郊野公园条例等复杂法律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更遑论取得大量可以集中发展的土地,而且当中所牵涉的发展成本亦十分高昂。

相比之下,「明日大屿」计划填海造地1,700公顷,不涉及业权争议和法律问题,如一张白纸,方便灵活规划土地用途,不仅能提供最多40万个住宅单位,集中解决市民的住屋需求,同时大规模增加商业用地,打造新的商业核心区,有完善的康乐、运动、医疗等社区设施,创造30多万个职位,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日前,38位经济学教授及学者的联署声明,就「明日大屿」计划作初步成本效益分析。学者的分析指出,初步估计人工岛填海的成本每方尺为1,300元至1,500元;若政府收回棕地或农地作发展,每方尺成本近1,700元,较填海高。填海卖地收入初步估计高达8,400亿元,超过填海总成本的五六千亿元。更何况填海明显改善住屋问题,刺激商业繁荣,创造就业职位,带来难以估量的无形价值。因此,填海「不但是可负担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资」。

反对派对本港土地供应不足的症结视而不见,长期以来攻击政府收购、开发农地是官商勾结,「新界东北发展计划」遭受的无理阻挠,市民记忆犹新。可笑的是,如今反对派为了阻碍「明日大屿」计划,竟然以有限发展棕地和农地为理由要求政府放弃填海,再次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充分暴露反对派一切都以政治先行,根本不会认真评估、比较各种开发土地方式的优劣和可行性。对他们这种荒谬的政治化操作,香港市民一定要认清真相,明辨是非,坚定捍卫自己的福祉和香港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