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沿图论势 返回
浏览人次:17492    回应:6
沿图论势

上车盘买少见少 狂潮何时了 ?

 

吕梓毅

信报首席经济及策略师
2017年3月16日 (信报)

  上周本栏提到,香港货币基础(Monetary Base)暂未因为美国加息行动而出现退潮,即「水多」情况持续,并继续支撑本港楼价居高不下。然而,这并不意味楼价不跌情况可永远持续,尤其个别内在和外围负面因素正逐步浮现。今期我们与读者先探讨其中一项内在因素――上车盘狂潮。

  自2009年金融海啸后,香港楼市便展开连绵升浪。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数字显示,自2008年底至今年1月底为止,整体私人住宅售价累计上升1.95倍,或按年升14.3%。

  然而,不同单位面积类别的价格升幅却十分参差【注】。以实用面积最细的A类单位为例,同期累积上升多达2.27倍,较整体升幅多逾30个百分点!反之,实用面积最大的E类单位,同期只累升95.9%,分别远远落后整体楼市和A类单位近100个和130个百分点之巨【图1】!可见在金融海啸后的楼市升浪中,单位面积愈大,期内楼价的累积升幅便愈细;反之亦然。

辣招迫购买力涌细价楼

  此外,若以4个不同起点来观察这波楼市升浪,分别是自2008年12月至今年1月、2012年1月至今年1月、2014年3月至今年1月和2016年3月至今年1月,即每次楼市调整后重拾升浪起计至今的表现,与同期整体楼价升势的差距比较,同样可发现类似讯息,即不论升浪从哪个起点计,细单位表现都跑赢整体楼价升势;而单位面积愈大,升幅较同期整体楼市升势的距离便愈大【图2】(只有自2016年3月至今的升浪,E类大型单位与楼价期内的升幅差距有所收窄)。

  为何会出现上车盘或细单位持续跑赢大市呢?说穿了,当然很大程度与政府「辣招」扭曲市场需求有莫大关系。

蓝筹屋苑尺价溢价严重偏低

  自2009年至今,特区政府和金管局已先后推出八轮辣招或逆周期措施,藉以抑制楼市的升势。然而,或许当时政府不欲影响市民上车置业,不难发现早期的「辣招」主要针对中大价楼,对上车盘影响有限。例如:(1)2010年8月收紧1200万元或以上的住宅按揭成数,由70%降至60%;(2)2010年11月起,楼价800万元以下的住宅,最高贷款额不能超过480万,以及按揭保险计划只可接受680万元或以下物业的申请;(3)2013年2月把九成按揭的住宅楼价上限,由原先的600万元降至400万元,而450万至600万元的住宅最多只能敍造八成按揭等。而且在2013年2月之前,200万元以下的印花税只是100元而已!由此可见,在这些辣招下,无疑驱使更多市场购买力推向细价楼或上车盘,直接造就上车盘狂潮。

  问题是,上车盘楼价疯涨的情况何时了?这点或可从以下两方面找到端倪:

  其一,蓝筹屋苑与上车盘尺价溢价。正如以往本栏分析,一些大型优质蓝筹屋苑(如太古城),由於物业质素及保养较佳,加上位置优越,往往较新界区屋苑存有一定的溢价(premium;下称「屋苑溢价」)。以太古城与沙田第一城为例,自1994年至今,两者3个月平均尺价存在的溢价介乎28.4%至86.3%(【图3】;选用太古城屋苑作比对,纯粹较具代表性的优质蓝筹屋苑)。若与部分地区偏远的屋苑,如嘉湖山庄比较,「屋苑溢价」水平相对更高(78.7%至267.5%)。

  随着近年细价楼愈升愈有,大价楼表现继续大落后,令「屋苑溢价」的差距逐步收窄,个别上车盘如沙田第一城、大埔中心、沙田中心、大兴花园和新屯门中心,更接近过去20年溢价范围的底部位置;其中,上述首3个上车盘现时的溢价水平,甚至较1997年还低!

  换言之,除非大型屋苑楼价升势加快(惟在特区政府辣招掣肘下,相信机会不大),或预期「屋苑溢价」将出现新常态,令溢价水平进一步收窄至更低,甚至达负水平位置(惟这也似乎不太合理,很难想像太古城平均尺价与沙田区的屋苑趋向一致),随着愈来愈多「屋苑溢价」逐步收窄至历年区间范围底部,上车盘狂潮可能已开始进入倒数阶段。

  其次,上车盘买少见少,买家负担能力将受考验。一直以来,上车盘均没有明确定义,不过,若以价格划分,相信读者的认知或许是那些楼价四、五百万元或以下的物业。

买家负担能力受考验

  然而,随着过去几年上车盘楼价持续攀升,令目前所谓「上车盘」买少见少。截至今年1月底为止,一、二手楼成交价达500万元或以下成交比例分别只有8.5%和41.4%而已,两者均处於纪录偏低的位置【图4】,而且相信当中不少是四五百万元的交投,因为目前一、二手楼成交价300万元以下的比例分别只有2.5%和14%【图5】!换言之,目前市场可供买卖的上车盘,大部分都是400万至500万元的物业。

  问题是,按目前的辣招规定,楼价在400万以上已不能透过按揭保险获得九成贷款;楼价在450万或以上,更只能获得八成贷款上限,即上车盘买家须支付更多首期,进一步压抑购买力。屡创新高的上车盘楼价遇上购买力愈趋减弱,结果如何不问自知。

  总括而言,自金融海啸后楼价升浪的一大特色,便是上升动力由上车盘带动。然而,经过逾8年的飙升后,「屋苑溢价」已收窄至异常偏低水平;加上所谓「上车盘」的入场门槛已攀升至一般市民难以负担的程度(因所需首期愈来愈大),令这个上车盘狂潮逐步逼近尾声。

  注:差饷物业估价署把私人住宅单位划分为A、B、C、D和E五类。A类单位即实用面积小於40方米;B类单位即实用面积为40至69.9方米;C类单位即实用面积为70至99.9方米;D类单位即实用面积为100至159.9方米;E类单位即实用面积为160方米或以上。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亮剑 2017-03-16 14:13:53
呢下先来讲:「原来个地球系圆的?」唉~

以下系旧文重贴……

7. 亮剑 2015-06-17 16:30:47


不少楼评成日将香港呢家既楼市同 97 来比较,但呢家同 97年最大的分别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要讲系 97 年最大柠乐的是,嗰阵不少人本想短炒,根本上佢哋由 day one 开始,就无想过找银行上会,或可以讲佢哋想上,都无银行肯借钱畀佢哋,咁当转角市出现,呢批投机者唯有不问价蚀让。


在呢块骨牌被推倒后,才是一连串骨牌效应,根本果阵楼价崩溃的主要原因系:


1 私楼价远超合理水平


2 不少投资者借到尽。


3 按息过高,业主每个月都要补贴租客。


4 政府盲目帮助不应买楼的人上车。


5 不少发展商借贷过度,货多钱少。 



但呢家就系:


1 私楼衡平比只是 1.2,仲处於合理水平。


2 绝大部分业主及投资者都无借到尽。


3 按息超低,收租佬每个月都有正现金流,可以战养战。


4 政府表面帮助低下阶层上车,但实情系将他们拒於门外。


5 发展商学精咗,借贷比率好合理。 




其中第四点「政府是否帮倒忙」最值得深入讨论!



「据差估署楼价指数,2009 年以前的细单位价格一直排行在五类住宅中最低,以 2004 年 6 月为例,细单位价格指数只有 69.7,大单位却是 106.3(均以1999年为100,下同)。


但自 2009 年起细单位的价格便快速爬升,至 2013 年 11 月细单位的价格指数更横越四线,荣升为五类指数中最高,最新(4月)细单位指数为 325.7,而大单位的指数只有 284.5,即细单位楼价在过去 12 年间升了 4.5 倍,而大单位同期只升了 2.8 倍。



若以升幅比较,1999 至 2008 年间细与大单位价格的年度升幅差为 -5%,期间绝大部份时间细单位的价格升幅比豪宅的低;但 2009 至 2015 年间,两者的差为 +9%,即期间细单位楼价升得比豪宅快,且升幅有拾级扩大之形,明显转势。



首先,时间上这趋势与辣招时间表相当脗合,有理由相信这趋势是与辣招有关,譬如收紧按揭成数和压力测试等要求,逼令需求走向细价楼,愈升愈勇。



但市面细单位的供应非常有限,皆因过去二十年,住宅供应主要集中中型单位,现时的细单位总数只有约三十五万五千间,约占全部住宅楼宇的三成,去年只新建了 2,160 间细单位,难以满足政策引导的新需求。



相反,一直以来,拆楼的主要对象大多数为细单位(唐楼格式),去年差不多拆了 1,300 间,占全年拆楼(住宅)数量的一半有多,亦抵销了新建细单位的六成。



加上自由行政策和非本地人士来港政策从 2004 年起施行,大量市区的细单位被改装为宾馆或者宿舍,令问题进一步加剧。 」



以上资料系小弟抄自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姚松炎博士的文章。 



…………直到呢家,终於有学者指出政府为何搅到一镬粥,都不能为楼市降温。 


我亮剑只是蛋散,无姚副咁多数据喺手,不如呢家我用自己朋友圈子个案来解释呢个七下七下打房方案。 



在 2010 年中,A 君因老豆的遗嘱搅掂,可分倒老豆的遗产几仟个,佢每个兄弟都有钱分,每人可摊占仟零万左右,但因为政府收紧「豪宅」按揭及加 SD,咁佢唯有整一件太古城自住及一件康怡收租,其他买下股票。



在2011年中,B 君因为阿仔要结婚,佢本想将自住太古 675 卖走套首期,换间同区仟零尺,但因为有打房政策,焗一开二买两个Tko 两房。



2013 年C君有小朋友要升小学,他本想将东区单幢两房换西半山叁房,以方便D细路返学,但因为果阵出咗加强版 SSD,所以一动不如一静,佢只系将用来换楼既两球几入件沙一395,再租畀大陆学生帮手去供楼。 



2014年D君退休,夹埋老婆私己都有成仟个,本想话换件红山享受下,但原来入红山要成两仟几个首期呀,讲真佢无奶油将成副身家押晒喺自住楼度,咁佢唯有降低享受,继续住城市花园,然后将仟零个去抽纳米楼,做其包租公。 



其实你有1球美元流动资产,真系唔好大大声,因为香港成 20 几万个家庭有呢个能量呀。



但因为港币经量化宽松后,又经金管局打压,你得球零美元流动资金,原来根本上唔件似样少少嘅「真豪宅」,但上唔倒真正豪宅,呢 20 几万个「有钱人」,可退而求其次,上几件纳米做收租佬喎。 



你得壹佰几拾,自不然要揸颈就命,有乜上乜啦!


但当你有M几两M美元流动资金,咁你就可以选择买股票、买债券、换豪宅、买细码楼收租……


政府既然话买豪宅有原罪,咁人家咪抢纳米楼畀你睇罗。

2. 老记 2017-03-16 15:50:59

哗! 苹果 信报上埋?  网主乜咁大手笔, 似博土和网主,  A、B、C、D和E五类, 乜都买得啦....
3. 林太 2017-03-16 18:29:29
狂潮何时了? 都几十年啦, 除97-03, 跌都是大涨小回啫。
4. 林太 2017-03-16 18:39:07
_____
5. Bos fan 2017-03-16 23:46:27
  1. 亮兄,本人正是本来想买自住,现在买两间收租
6. 二少 2017-03-17 11:10:43
最惨系本来想买三房自住果D都走去买两件纳米出租,自己就租间3房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