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地方案 填海最佳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222
地產新聞
增地方案 填海最佳
(文匯報) 2018年11月9日
各界細析「明日大嶼」必要性重要性有效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俊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填海1,700公頃建造人工島,為香港構築了一個目光遠大藍圖,亦為未來社會及經濟發展增添強勁推動力。香港文匯報訪問本港工程專業、商界、政界及學術多個界別的人士,分析填海計劃對香港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有效性,及其他土地供應選項的局限性 ,他們無不認為填海是最好的方案,冀市民大眾對填海計劃有更充分和確切的了解。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質素不斷下降。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成員劉炳章指出,填海計劃可令本港的土地供應大增,大大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居住質素。

他解釋,現時香港約有300萬個公私營單位,已建住宅樓面面積1.2億平方米,以本港740萬人口計算,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只有16平方米,相比深圳、上海、台灣、韓國及新加坡都要少。

劉炳章:商住用地一併解決

他續說,過去15年,公屋單位數量增加13%,人口卻減少12%,這意味在人口老化的情況下,人口結構亦出現重大變化,家庭數量增加,每戶人口減少,所需要的居住單位亦因此愈來愈多,如不再增加房屋供應,只會令人均居住面積難有寸進,生活質素無法改善。

除住宅房屋,本港的商業用地及社區建設亦極為不足。劉炳章指出,香港營商成本高昂,原因之一是商業用地少、租金支出高,中區的寫字樓租金便高達200元一呎,如有更多辦公室用地提供,租金或有下調空間。而本港的社區建設如老人院、醫院等同樣欠缺,如有更多用地,便可作這些用途,令市民受益。

他提到,目前本港亦缺乏道路用地等基建,港珠澳大橋未能全面開放讓私家車使用,就是避免逼爆大嶼山的路面,「若填海計劃落實,可用作基建的土地亦大增,能增加交通容量,對本港與內地的相互發展有很大幫助。」

李秀恒:填海成就有目共睹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指出,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是本港極需解決的問題,而香港面積細小,現時不少土地也是從填海得來,幾經發展香港終於有現時的成就,成為國際大都會,填海實功不可沒。

他認同「明日大嶼願景」能提供大量土地,可讓香港有更進一步發展,絕對值得支持,惟因填海亦需要一段時間,他期望政府可以推出更多短中期措施,滿足市民對房屋的需求。

吳宏斌:時間可控做法穩妥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認為,填海造地屬於必須,是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穩妥做法,所需時間亦屬可以預知及控制,如土地問題解決,其他社會問題如市民居住劏房、青年人充滿怨氣等亦可解決。

他並指,填海後的土地亦提供大量空間作商業用途,如有更多的辦公室及商場用地,商界人士可藉此機會大展拳腳,對促進商機及發展生意有很大幫助。

宋恩榮:提高收地議價能力

中大經濟系客座教授、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恩榮指出,現時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已到非常嚴重地步,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平方米,遠比新加坡的27平方米低。他指商業用地同樣不足,令寫字樓租金高企,青年人難以創業,窒礙本港產業作多元化發展,「填海可提供大量住宅及商業用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他又提到,當政府有大量土地儲備,便能提高收回私人土地的議價能力,重奪發展的主導權,毋須受制於人,因解決土地問題仍需多管齊下,要同時發展農地和棕地,才能滿足香港的土地需求。

他估計,人工島單計賣地,已可帶來8,400億元財政收入,還未計算差餉、路費及產生新經濟活動後之稅收,總社會效益將遠超萬億。而工程費用可攤分二三十年進行,每年只需數百億元,以政府的財力應綽綽有餘,就算出現超支也可應付。

柯創盛:期望公佈具體規劃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認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的方向正確,其實現時不少新市鎮包括東涌、沙田、將軍澳,均是從填海而來,計劃可提供大量用地,解決土地荒問題,能滿足長遠住屋及經濟發展的需求,是非常可取方案。他期望政府盡快公佈項目的具體規劃,讓議會及市民討論,愈辯愈明,消除市民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