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長遠 堅定承擔 大膽創新 投資未來 凝心聚力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550
地產新聞
規劃長遠 堅定承擔 大膽創新 投資未來 凝心聚力
(文匯報) 2018年10月11日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涵蓋良好管治、土地房屋、多元經濟、培育人才、改善民生等多個領域。此份以「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為主題的施政報告,最大的亮點是提出了跨越至少四屆政府的「明日大嶼」長遠發展計劃,為香港解決房屋問題,同時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供強大牽引。報告同時以堅定擔當和創新思維,打破固有思維,大膽善用公帑,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增加法定產假、改善三隧交通,解決不少「老大難」問題,讓社會各階層共享經濟增長成果,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拓闊港人的工作、生活空間,展示本屆政府事不避難、積極有為的管治新風。期望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支持特首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落實施政報告的各項措施,堅定信心向前行,燃點香港新希望。

土地供應不足是影響香港居住質素的難題,更是窒礙香港發展的主要阻礙。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是報告最令人鼓舞的亮點,讓港人對增加土地供應解決居住問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看到切實的希望。計劃透過分階段填海造地,跨越未來20至30年,提供約1700公頃土地,可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人口達70萬至100萬人,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另外,計劃造就的人工島將成為繼中區、九龍東之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34萬個就業機會。可以說,計劃既是解決香港缺地的重要治本之策,亦是一項發展經濟、擴展都市空間的重大長遠規劃。

二十多年來,香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推出大型長遠規劃,以致發展動力長期缺乏,發展空間模糊侷促,以居住為核心的民生問題積重難返。「明日大嶼」計劃涉及大規模填海造地,超越政府的施政周期,並非着眼一時功效的權宜之計,其效用可媲美回歸前以新機場建設為核心的「玫瑰園計劃」,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有輿論預料,「明日大嶼」計劃難免遇到出於政治、經濟考慮的各種阻力,但林鄭月娥表示,「不會因經濟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而動搖政府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計劃的統籌辦事處將由她親自領導,正正反映本屆政府有氣魄、有眼光,敢於迎難而上,為香港長遠發展謀劃藍圖,打下良好基礎。

施政報告直面施政難題,在多項困擾香港多年的事項上都作出更大承擔,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例如在取消強積金對沖上,加強對僱主支援,延長政府的第二層補貼期至25年,總補貼金額增至293億港元;在增加法定產假上,施政報告亦提出由過去10周增至14周,私人企業新增4星期的產假支出由政府承擔;在市民關注的公營房屋供應上,施政報告亦提出日後開拓的新增土地,7成用作公營房屋;施政報告還提出方案解決三隧分流,建議2020年起,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過西隧減價,紅隧、東隧就加價,同時豁免巴士過隧道收費,節省的錢用來紓緩巴士加價壓力,以回饋市民。

這些長期糾結未解的問題,今次施政報告能夠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施政思維創新是關鍵原因。政府肯「落水更深」,在公帑使用上打破傳統思維的桎梏,應使則使,用得其所,令企業和市民共享發展紅利,取得皆大歡喜的效果。正如林鄭月娥所指,香港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政府有責任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未來投資,為市民解困,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只要符合公眾利益的事,政府快快做、大膽做,體現以民為本、急民所急的施政理念,市民樂見其成。

為香港謀劃未來、拓展空間、提升競爭力,此份施政報告也作出具體安排,帶來希望。例如再投放280億元加強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等工作,大力推動創科;成立20億元「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加速再工業化。

目前全力推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發展的大勢所趨、前途所在。施政報告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經濟新增長點,可拓闊香港居民生活空間。林鄭月娥表示,她會善用行政長官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的身份,透過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尋找和發掘在經濟、社會和民生各方面的機遇。另外,施政報告提出,長者生活津貼擴展至廣東和福建省。這些新措施,也說明政府謀劃未來,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港人開拓全新生活圈。

此份施政報告承先啟後、敢於創新,為香港制定了一份不一樣、不平凡的施政藍圖,廣大市民應積極配合政府落實各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政策,凝心聚力謀發展,拒絕少數人民粹化的干擾,不要再讓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陰謀論橫行,更要對泛政治化的衝擊大聲說不,以免再令香港發展舉步維艱,錯失良機,讓施政報告帶來的新希望盡快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