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負擔冠絕全球 覓地建屋不能迴避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033
地產新聞
樓價負擔冠絕全球 覓地建屋不能迴避
(文匯報) 2017年1月24日
香港在一項國際排名上,連續第7年蟬聯第一,但港人對此絕對高興不起來。美國有研究機構公佈一年一度的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香港2016年的供樓負擔比例是18.1倍,雖較2015年的19倍歷史高位輕微好轉,但仍是全球樓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樓價過高是導致和激化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壓抑樓價,無論誰做特首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本屆政府將解決房屋問題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下任特首有必要延續本屆政府的房屋政策,繼續努力覓地建屋,紓緩供樓負擔,回應市民的實際期待。 

香港供樓負擔比例18.1倍,意味以家庭收入中位數計算,要18年不吃不喝,把收入全部存起來,才勉強夠買一層本港樓價中位數的樓宇。香港這方面的比例遠遠拋離第二位澳洲悉尼的12.2倍和第三位加拿大溫哥華的11.8倍。按照報告的標準,供樓負擔比例在3倍或以下屬「可負擔」水平,3.1-5倍屬「難以負擔」或「甚難負擔」,5.1以上的屬「極難負擔」,港人供樓負擔之重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樓價高、租金貴,是長期困擾香港人的痛,亦是香港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根源。住屋開支佔據家庭收入比例過高,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和幸福感,積累社會怨氣。一項關注基層住屋的調查發現,一些未有領取綜援的基層住戶,在支付水電租金之後,餘下的收入竟低於綜援金額,生活環境惡劣。另一方面,高樓價大大增加了本港的營商成本,窒礙了經濟活力,打擊了年輕人的創新創業動力,嚴重削弱本港長遠競爭力。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其民眾的供樓負擔比例僅是4.8 倍,與香港有天壤之別,難怪近年港星的競爭力比較此消彼長。

本屆政府深明房屋問題的根源所在,一直以堅定決心開拓土地。但是要增加土地供應,無論是改劃用途、徵收棕地還是適度填海,都遇到各方勢力的反對,以「粒粒皆辛苦」來形容毫不為過。日前特首梁振英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新思維,建議以地換地的方式,把一些具生態保育價值的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換取現存郊野公園內一些低保育價值的土地建公屋。本港郊野佔土地總面積的4成,是住宅用地總面積的6倍之多,有關建議值得社會理性討論、認真考慮。

房屋問題是香港的結構性矛盾,無論誰當選下任特首都必須面對。增加供應是壓抑樓價過高的根本之道,香港需要更多土地建更多房屋,這個大道理大家都明白。政府必須研究各類型土地的開發利用,包括棕地開發、低生態價值綠化地和郊野公園開發、邊境土地開發等等。在此過程中,政府應主動諮詢,讓大眾認識、衡量覓地建屋的必要性,以實際行動支持政府的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