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論壇
登入名稱
密碼
頁數:
加辣來得及時
瀏覽人次:28522    回應:41
2017年4月19日

加辣來得及時

 

蔡志忠

亞洲地產創辦人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
香港東區工商業聯會首席會長

  正如筆者所料,港府上周對樓市加辣,實施新措施堵塞「一約多伙」漏洞,這次出招坊間反應正面,算是來得很及時。筆者雖然是地產界人士,也撰文直指一約多伙是一種投資行為,有違政府對樓市需求的管理,也使首次置業的用家入市困難。

  坦白說,如果政府沒有馬上出招,樓市恐怕會變成脫韁之馬,難以控制。今天的二手樓市場供應冰封,引致買家一窩蜂衝往新盤市場,連沉寂多時的住宅投資者也再度重出江湖。新盤在大手買家搶購之下,樓價屢創新高,而發展商新盤定價進取,投地更是以天價爭奪。

  不過,別以為加辣堵塞漏洞,就可以煞停樓市,新措施只可讓樓價升幅放緩一些,是一個緩衝之計,並没有解決香港根本的房屋問題。大家應該面對現實,樓市是有很大的剛性需求,是用家主導,並非由炒家炒貴的。認清這個事實,有能力的、該買的還是應該去買。

別總是埋怨 籲政府釋放二手供應

  不要再期望政府能讓樓市下調多少,該做的打壓樓價措施政府都做了,如今樓價還要上升,只能埋怨自己,為何當初不入市或早賣了自住房子?樓市是因為資金氾濫被推高,今天香港銀行存款高達11萬億,比97年多了4倍,人口也比當年多了近90萬人,理論上看,是香港人口增加,市民的錢財也增多,因此香港樓價比當年高也是很正常呀。

  也别再說甚麼樓價為何比97年癲價還要高,人均薪水追不上樓價升幅,不要一世做樓奴等等,否則整天為樓價下跌找理由,總是藉口多多不買樓,還真會害了自己。今天的樓市現況,是二手樓被捆綁,新樓供應量又姍姍來遲,增加土地供應可謂迫在眉睫。本人認為,政府與其呼籲全民找地建樓,不如研究釋放二手樓市場更為直接。

  根據報導,地產代理公司最新促成的佣金交易,從新樓方面的收入竟然比二手樓還要多,打破傳統的交易模式,以前一般正常的比例是八二之分,二手樓成交量佔8成,而一手樓佔2成。現時顯然二手市場已經被綁死,這是很不正常的。

  新政府7月上場,林鄭除了要增加「綠置居」和「港人首置上車盤」外,是否應該考慮對二手樓鬆綁?只有成交量的增加,才能解決市民的置業安居問題。筆者重申,是供應量及成交量增加,不是要讓樓價飛升,這一點,假如政府肯聽民意,是可以研究出良方的。

加辣來得及時
1. Danny
2017-04-19 13:28

絕對同意蔡生睇法,出招是一件好事件

 [坦白說,如果政府沒有馬上出招,樓市恐怕會變成脫韁之馬,難以控制。今天的二手樓市場供應冰封,引致買家一窩蜂衝往新盤市場,連沉寂多時的住宅投資者也再度重出江湖。新盤在大手買家搶購之下,樓價屢創新高,而發展商新盤定價進取,投地更是以天價爭奪。]

2. CD ROM
2017-04-19 13:32
就算撒招, 也不見得賣家的要價會變得不進取... 賣的人見價叫不起來也會封盤不賣啊, 所以最多也只能定格不升...

肯真的減價求賣的, 多數也只是發展商吧. 
3. 東方竹
2017-04-19 13:59
樓價升幅只係會暫時放慢,沒有向下機會,用家梗係要入市,能力做到就買,做唔到等林鄭{港人首置上車盤]吧!
4. 東方竹
2017-04-19 14:00

大家對林鄭有期望!

"新政府7月上場,林鄭除了要增加「綠置居」和「港人首置上車盤」外,是否應該考慮對二手樓鬆綁?只有成交量的增加,才能解決市民的置業安居問題。筆者重申,是供應量及成交量增加,不是要讓樓價飛升,這一點,假如政府肯聽民意,是可以研究出良方的"

5. 哈哈
2017-04-19 14:08
租管+極大空置稅+非自住物業10倍差餉
乃趕絶物業投資蝗既理想方法
6. 風險高
2017-04-19 14:20

美國加息樓市有機會冧!

大家唔好以為樓市只升不跌,唔好忘記97年教訓,瘋狂過後代價巨大!

7. 木子
2017-04-19 16:16
在香港退休後想可以保持現時生活品質想請問一下,俾能我在想除了買物業收租作為日後退休生活費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十倍差餉不都是用來養懶人的嗎?
8. 情節
2017-04-19 16:21


香港樓市現在處於高水高走形態格局, 成為近十年來唔買樓處於人生風險高的情節...唔買樓心態人士永遠存在.人總會找借口安慰自己.



9. 快爆
2017-04-19 18:22
別忘記居安思危,爆煲快了!
10. 樓市是有很大的剛性需求
2017-04-19 19:43
真的有很大的剛性需求?倒是要看看在下跌週期時,會否真是有這麼大的剛性需求?哈哈!
11. To 7/f
2017-04-19 22:29
可以買股票,可以買債卷,可以搞小生意,亦可以兼職看更

重點係住宅乃民生必須品,當你keep住你既優質退休生活就即係有第二個人被迫過緊劣質既生活

呢個社會係唔會容許呢種另類既搶奪
12. 唔買就
2017-04-20 00:20


基本法有一段註明: 保持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 買樓是香港的一種基本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之一, 買樓可以說是香港最基本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唔買就笨...

樓上???




13. 網中人
2017-04-20 00:29
管治團隊也應該學習逆向思維 ,解決供不應求 的另類方法 ,就是人為地 刺破泡沫,當然 ,沒有管治團隊夠膽人為地刺破泡沫 ,那麼樓市鬆綁, 掩人耳目式操作去吹大泡沫 ,越大越容易爆 , 越大越快爆 , 只要一 爆,所有供不應求問題立即迎刃而解。
14. 正路
2017-04-20 03:42
買樓係人生大事,正面人個個想置業,宜家甘貴唔係人人買得起,再唔跌價不如返大灣區城市住,其實生活水平差唔多!
15. 物業方
2017-04-20 10:36

花旗銀行公布「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去年本港百萬富翁人數有87.8萬人,按年升14%,創新高;而千萬富翁人數有5.9萬人,與前年相若。

調查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進行,以電話方式訪問了3770名成年人,年齡大約21至79歲。

去年千萬富翁平均年齡為58歲,入息中位數為17.5萬元,當中八成為已婚人士,而單身人士當中,女性人數比男性人數多。

在財富管理方面,去年千萬富翁流動資產中位數為2000萬元,比前年增加11.1%。而資產分配更多元化,主要分布於現金、股票、基金、債券等。物業方面,有86%千萬富翁都持有多過一個物業,更有37%千萬富翁持有多過3個物業。

對於樓市前景,有27%千萬富翁都認為未來兩年樓市會上升,較前年增加11個百分點。但普羅大眾相對比較樂觀,有47%普羅大眾認為未來兩年樓市會上升。

16. to 12/f
2017-04-20 13:46
資本主義使社會貧富懸殊,最後祇有內爭.

如果基本法叫你要扮狗,你會跟?
17. 十郎
2017-04-20 15:20


      強詞奪理,睇下中國地震的救災,中國漁民受保護,中國人在外國受屈的處理,法警殺害華人的反響,南非劫殺華商的後果,越南暴動打搶台商,要在三日內停止,也門撤僑的氣勢,中國人在非洲人心目中的歡近程度,尼泊爾地震的包機救援,最近最著名新西蘭地震,全包所有直升機救中國人,外國人真係好似狗。

      其實中國對香港人已經好大包容,香港人可以叫結束一黨專政,叫習近平落台,如果不是攪出港獨,攪出支那,香港立法會仲係可以擔遮,掟野,擺道具。睇下涼國熊返大陸有冇帶橫額?T恤嘅乜乜華拉,細到睇唔到,表情幾滑稽,轉咗軑喇。仲睇少中國?睇下美國警察怎樣鎗殺美國黑人啦。

18. 湯瑪斯
2017-04-20 15:35
「非自住物業10倍差餉」這一懲罰性措施有很大問題,差餉這一稅種是有特定用途的,不應用來懲罰業主。如果出租物業(包括私人擁有和公司擁有)收10倍差餉,很多業主寧願將物業空置。如果空置物業也要收10倍差餉,政府似乎過度干預市場。現時除美國外,仍有很多國家實行量化寬鬆,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有保值的需要。如果實施「非自住物業10倍差餉」可能導致租盤短缺或租金暴漲,政府必須三思而後行。
19. 有道理
2017-04-20 18:08
"也别再說甚麼樓價為何比97年癲價還要高,人均薪水追不上樓價升幅,不要一世做樓奴等等,否則整天為樓價下跌找理由,總是藉口多多不買樓,還真會害了自己。今天的樓市現況,是二手樓被捆綁,新樓供應量又姍姍來遲,增加土地供應可謂迫在眉睫。本人認為,政府與其呼籲全民找地建樓,不如研究釋放二手樓市場更為直接。"
20. 向引刀‧土著‧自醉‧浪子‧阿井 說不
2017-04-20 22:22

新區救中國

46日週四

近幾日人人熱議「千年大計」河北雄安新區,卻忽略了在同一時期,華東和華南也各有一個「新區」誕生,同樣相當重要,分別是位於浙江嘉興的「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以及跟香港關係密切的「粵港澳大灣區」。從這3個新區,可看出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布局思路,於眼下內地經濟放緩、發展模式面臨瓶頸之際,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各分別打造一個超級城市群,一定程度上對標美國的泛紐約都會區、洛杉磯都會區和三藩市灣區,且期望有所超越,借此為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高速火車頭。

嘉興新區對接上海長三角

雄安新區在41日愚人節宣布成立,浙江嘉興的「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下簡稱嘉興新區)就在44日兒童節誕生。大家都知道雄安新區是習大大一手催生之寶貝,其實嘉興新區亦然。翻查資料,習大大早於2003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就提出要把嘉興「作為(浙江)全省接軌上海的橋頭堡、承接上海輻射的門戶」,「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不過習大大不久後便調任上海市委書記,人走茶涼,這項大計遂不了了之,直到現在才跟雄安新區同期拍板落實。

從思路看,雄安新區和嘉興新區的定位相當類似,前者是要緩解北京之「大都市病」,同時擴大北京的輻射效應,進而推動京津冀一體化聯動;後者所對接的,就分別是上海和長三角地區。

在華南方面,定位相近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跟嘉興新區同樣不算新鮮事物,卻也在近日才獲提升到中央政府定調高度。值得留意,國務院在331日、即雄安新區公布前一日,正式任命林鄭月娥為香港新任行政長官,全份聲明十分簡短,僅約500字,但當中除了循例要講的祝賀說話,以及重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等之外,還特別強調期望林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可反映中央對「大灣區」之重視。

大灣區推動粵港澳一體化

所謂「大灣區」,說的是把廣東省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這9個城市,與香港和澳門連為一體,形成類似三藩市灣區之超級城市群,跟華北的京津冀和華東的長三角鼎足而三。但有別於華北和華東分別仍由北京和上海「一城獨大」,華南的城市群其實早已成形,例如深圳據講快將「超越香港」,同時佛山、東莞、中山等亦各具產業優勢,且早已在區內形成聯動效應。所以華南毋須像華北和華東般揀選一地立區來推動破局,重點反而是推動現有城市群加強一體化。

「大灣區」聽起來似曾相識,有點像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於2003年提出、前特首董伯伯參與力推的「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不過「泛珠9+2」當中的9,說的是9省而非9市,覆蓋面遠至雲南自治區,幾乎切割中國半壁版圖,野心實在太大。相比之下,「大灣區」聯合粵省9市及港澳特區,觀感上務實一點。問題是如何推動區內一體化更上台階,例如單是高鐵香港站「一地兩檢」通車問題,現在仍未收科,難怪中央在「大灣區」方面對林鄭「寄予厚望」。

在此岔開一筆,昨天有內地網民發現,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於2015年出版的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一書(繁體中文版《與中國打交道》2016年在港發行),原來已局部披露了雄安新區大計。當中提及習近平於2014年親口告訴他,打算把北京市部分城市功能撥給河北省某地,既減少首都的擁堵,又可帶動周邊落後地區發展,以及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習大大當時明確表示「這是我個人的設想」。保爾森認為,習近平把「區域化方式破解發展難題」視為其將來的(政治)遺產之一。

觀乎保爾森書中內容,加上習近平早於2003年在浙江提出「嘉興新區」,可看出習大大當前布局思路。一方面,他擬在華北、東、南各設新區催生超級城市群(華中和華西或也快將有類似「新區」),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經濟效益擴大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急起直追,注入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習近平最重要政治遺產

但與此同時,這些城市群不只是簡單對標美國的泛紐約都會區、洛杉磯都會區和三藩市灣區,更打算借助新區試驗嶄新的社會和經濟模式(例如以新區跟大城市聯動,以公租房代替炒樓,以均衡發展改善地域貧富落差,並以智慧城市等科技提升生活質素),藉以化解困擾全球各國之「大都市病」,此即為「區域化方式破解發展難題」。若能成功,習大大不僅在中國,就算在全球也會名垂青史,無疑會成為他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難怪他把雄安新區定調為「千年大計」。

明乎此,便可知道習大大及中央對於「新區救中國」之決心有幾大,儘管不保證會成功,卻肯定會瞓身力推,投資者亦可從中得到啟示。

 

由此觀之紐約大都會及周邊地區分佈情況,有能力便進駐紐約曼哈頓市中心區域,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則相等於香港,次一級唯有居住在新澤西,再次一級的如:調理農務系118食屎專家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等太「藍」而言只能住在賓州農村牙癢癢作壁上觀。但是,以香港為中心定位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必然更具吸引力為有能力的同胞進駐,進一步維持香港物業價值和穩定性。

頁數: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聲 明

所有議題/文章由其作者提供,大部份回應/留言是即時上載,少部份未註冊為會員的回應/留言會經我們的系統過濾,所有議題/文章/回應/ 留言/資訊及評論並不代表地產資訊網(Property.hk)立場和觀點。由於本【地產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 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歡迎以留言或電郵方式與我們聯絡(admin@property.hk),我們有權刪除/堵截任何留言 (刪除/堵截留言前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如有任何爭議,本網站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