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論壇
登入名稱
密碼
頁數:
61. To 啦啦隊 (42/F)
2014-09-13 16:48
啦啦隊老母個老母 = 啦啦隊個外婆

你是不是姦了你外婆呢? 




62. 啦啦隊罵人,竟然問候自己外婆
2014-09-13 19:53
啦啦隊罵人,竟然問候自己外婆! 哈哈,越寫越錯!

大家一早就知道啦啦隊的質素不太高

63. 發生了深刻變化
2014-09-14 06:09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以5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黑人民權運動為先導,以高校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民主運動、反戰和平運動、女權運動、環保運動、嬉皮士反主流文化運動等匯成洶湧澎湃的激進洪流,勢不可擋;一直被津津樂道的工業社會中產階級價值觀被年輕一代嗤之以鼻,棄如敝展;充滿烏托邦激情的反叛者們從政治和經濟制度、統治秩序與權威、教育體制和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到社會生活方式如語言、服飾、髮型、性以及人際關係等所有方面對主流文化發起挑戰,並相應地在理論和實踐中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建構替代的文化模式。這場政治與文化反叛進人70年代後仍餘音不絕,雖然徹底變革美國社會的激進理想化作了過眼雲煙,美國社會及其文化卻因此發生了深刻變化。
64. 美國文化
2014-09-14 06:11
本書由導論、正文六章和結語構成,分別論述60年代學生運動的根源、組織形式與矛盾衝突、政治理念與文化主張、運動的烏托邦設想及其實踐模式、學生運動對60年代和60年代以後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的影響。
導論部分旨在介紹國內外有關60年代學生運動研究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理論流派,說明研究本課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章論述60年代激進學生運動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根源。筆者在這一章裏通過歷史分析指出,建構在深厚社會理想主義價值觀之上的悠久的激進社會批判傳統為60年代學生運動提供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土壤;20世紀前期的學生運動為60年代的學生運動提供了諸多遺產;自進步主義時代以來歷經“新政”和“公平施政”改革,追求進步意識已普遍深人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在美國的多重效應;高等教育的變化與觀念衝突;新文化批評與新英雄的涌現;等等,所有這些方面,作為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型所形成的矛盾的表徵,匯成新一代反叛青年的校園與街頭政治破土而出的多重活水源頭。
緊接著的一章論述老左派組織的衰微與新一代激進力量崛起的關係,主要學生組織的產生、發展和組織內部的結構特徵以及與不同組織間的和諧與衝突關係。本章以“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緣組織”(SDS) 研究個案,集中分析其組織形式、內外矛盾以及發展演變,並從中總結其基本特點,探索組織蘊涵的種種致命因素。
在第三章裏,分析校園反叛者的東部猶太和新教文化背景與SDS前期的制度內改革關係,著重論述作為改革運動表現形式的“經濟研究與行動計劃”的社區改革行動和伯克利自由言論運動的內容,其中運動的政治主張與文化理想是主要分析對象。通過分析,指出了制度內改革向超越制度的對抗轉變的必然性。
突然全面升級的越戰,決定性地改變了學生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學生運動中心迅速由東向西轉移,西部更加激進、更加年輕的嬉皮文化的一代闖人前臺,成為學生運動的主體。在烏托邦文化激情的推動下,學生運動從抗議很快向反抗(政治文化對抗)和激進變革(文化大拒絕與極少數人的恐怖主義攻擊)轉變,在這由低到高演進的軌跡中,挫折感在其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的直接政治行動和先鋒派藝術以及嬉皮士行為合流,使文化變革成為整個運動的根本目標和基本內容,極少數學生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恐怖主義暴力行動的動力和目標仍然在此。暴力對抗既是學生政治浪漫主義的巔峰,又是運動的晚鐘夕照。這是第四章的基本內容。
第五章闡述了學生反對派對美國社會的批判立場和理論依據,通過對《休侖港宣言》和以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為代表的一系列文本的分析,深人剖析其理想社會藍圖的烏托邦特性。對烏托邦理論構想和烏托邦實驗─烏托邦另類空間的主要特徵及其反功利主義倫理進行細緻論述,以充分展示其激進特徵。
最後一章論述學生反叛運動的終結和主要由它建構的作為當代美國社會寶貴遺產的“60年代精神”對現當代美國社會文化的革命性影響,探討導致學生運動終結的多種內外因素,對這場學生反叛運動的社會作用、文化意義和歷史地位進行全面而充分的評價;對60年代學生運動的激進價值觀和後現代主義話語之間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繫,著重強調前者對後者的興起所具有的本源性意義。
在結語裏,筆者對以上章節內容進行了概括,認為60年代文化反叛精神已經制度化,並融入現代美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美國社會的現在和未來。

65. 亮劍
2014-09-14 07:43
美國無風起浪 港陷烏克蘭撕裂


撰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治學文社成員

欄名:政改之爭


在香港政改的關鍵時刻,美國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期刊的封面主題是「看看美國:衰敗與失效之地」。當中有兩篇文章最能引起筆者的興趣:


第一篇是曾主張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政府的終極形式的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的〈衰敗中的美國〉,內容不言自喻,分析目前美國政治失效的原因,只是由福山道出卻極具諷刺性;


第二篇是《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John Mearsheimer(下稱米氏)的〈為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以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烏克蘭危機,指出該危機是由美國及其盟友挑起的。


兩篇文章都與香港前途息息相關,不過筆者在這篇只集中討論後者。


烏靠俄天然氣 港不能缺東江水


今年2月烏克蘭革命爆發後,西方有多篇文章剖析了革命成因和烏克蘭國內狀況,當中有不少現象與情況,與同處於政爭和內部撕裂漩渦之中的香港,相當相似。這讓我們可以借鑑烏克蘭危機這個更具國際性、影響更廣泛的個案,了解在漩渦之中的國家/地方(烏克蘭、香港),以及爭奪的大國(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的動機、策略及互動。


作為地緣政治的基本概念,任何大國對於在其本土周邊的潛在威脅都特別敏感:絕不容忍其他遠方大國在本國附近駐軍,或容許鄰近國家加入敵對的軍事同盟。這固然屬國家安全問題,不過亦引伸出大國需要以政治、經濟等手段,持續地維持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以防止他們落入敵方陣營。


因此,即使香港並非一主權國家,但中國對之施以影響力的做法,幾乎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如出一轍。政治上,俄羅斯固然要扶植親俄政黨,也與該國的官僚機構有一定聯繫,希望盡量以和平的方式來穩住烏克蘭。在其他範疇,俄羅斯企業則大舉進軍烏克蘭的核能業、電訊業(特別是流動電訊)及銀行業,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和佔有率。俄羅斯當然亦不忘控制烏國的傳媒,只是當地媒體也懂得兩面下注,而在烏國可接收的俄羅斯媒體則一味發放反西方反美信息,因而效果不彰。


不得不提的,是烏克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俄國供氣佔烏國的消費量近六成,但至今仍未找到可靠的替代來源,這與香港依賴國內東江水及糧食供應有一定的可比較性。


烏成攻俄跳板 港有亡共威脅


另一方面,烏克蘭也有對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價值,例如位處克里米亞半島塞凡堡的俄國黑海艦隊基地,維繫着俄國的海軍實力,重要性有如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對大陸的作用。而一直觸動着普京的神經的,是烏克蘭遼闊的平原,在歷史中一直是敵國進攻俄羅斯的跳板,經歷過拿破崙、德皇及希特拉等的侵略,任何俄國領袖已不可能再接受烏國受到敵對勢力控制,這一點跟香港有如一條「意識形態高速公路」,能將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迅速傳往內地,威脅中共的統治相若,絕不能將之拱手相讓予敵人,卻因而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邊廂,如上文和米氏一文所言,西方最管用的板斧,來來去去都是其「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伎倆——以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改變和操控目標民眾的想法與行為,但背後自然少不了金錢的助力。


美國負責歐洲及歐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Victoria Nuland)毫不諱言,自1991年蘇聯解體起,美國在烏克蘭已投放了超過50億美元,以助之得到「它應得的未來」,當中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NED),它在烏國資助了超過60個「提倡公民社會」的項目,其總裁Carl Gershman亦不諱言烏國是「最大的獎品」,並明言若烏國加入歐洲,將加速俄羅斯意識形態的潰散。


美煽動烏反俄 放水明目張膽


大家試想想,假如香港是一主權國家,那麼美國早就像在烏克蘭般大灑金錢,明目張膽地煽風點火,將它發展為反中反共基地,直指國內,不用像現時閃閃縮縮地透過黎智英資助香港的民主活動了。由此可見,即使以往美國表態支持香港回歸,但它只要有空子就會鑽,不會錯過任何機會。


俄羅斯早就對北約及歐盟東擴起戒心,但要到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及其他顏色革命爆發後,才清楚美國葫蘆裏賣甚麼藥。2008年,北約考慮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納入北約,其間普京已明確表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它將不復存在」,以表明他的決心,可是北約仍聲明兩國將加入,這直接導致了同年的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


之不過,格魯吉亞的戰敗及其兩大片土地被割,並沒有令北約公開聲明放棄納入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北約反而在翌年繼續東擴,將阿爾巴尼亞及克羅地亞納入陣營。北約的擴張,連圍堵政策之父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也看不過眼,指「是個可悲的錯誤,根本沒有理由這樣做」。


換言之,俄羅斯已多次警告美國,美國就是不聽,這也是為何米氏認為普京往後的行為,包括佔領克里米亞,純粹是防守性,而非攻擊性的主要理據。事實上,2月的烏克蘭革命,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是經合法渠道取得政權的,但美國與歐盟卻煽動烏克蘭反對派,以非法手段推翻亞努科維奇,你說普京怎會不光火?這與香港開始有人拒絕認同「少數服從多數」,主張公民抗命,程度有差異,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愛挑撥離間 出事後袖手旁觀


再者,美國在革命中的介入是明顯的:紐蘭與美國前總統候選人,現任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竟親自參加了烏克蘭的反政府示威(大家可想像他們來港參與示威)!


革命發生後,副總統拜登不忘鼓勵一眾烏國議員,說「這是達成原來橙色革命目標的第二次機會」。中情局局長亦連忙提升與烏政府的安全合作,這些毫無疑問是西方的挑釁性舉措,但可恥的是,美國心知自己鞭長莫及,根本沒有意思出兵支援烏克蘭。


「真普選」若到手 港撕裂更容易


簡單來說,在格魯吉亞、烏克蘭或香港也好,美國就是要千方百計無風起浪,引誘和挑撥他們的反對派領袖和人民,即使他們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亦然,這在任何有直選的地方也幾乎必定會成功——故取得所謂「真普選」,反而會令香港更易走上烏克蘭的撕裂之路。


此外,不難發現美國其實最喜歡用反對派自己的損失(如普選),來挑起他們對目標對象(俄羅斯/中國)的敵意和怒火,但到出問題時,她卻不會理你的死活——如格魯吉亞因戰爭而兩地被割,西方卻連手指頭也沒有動一下;烏克蘭丟失了克里米亞,情況也差不了多少。


然而,目前美國在香港所採用的「非暴力鬥爭」這一套卻更卑劣:美國連錢也不願多花,要反對派自己動手,令美國毋須親自介入,變相叫他們自生自滅,如果見勢色不對就改打持久戰,搞「不合作運動」,她自己則靜觀其變。


話說回來,雖然中央對香港普選的國家安全憂慮完全成立,但筆者也認為,將普選與國家安全直接掛鈎,對港人來說很難接受:一則中央在普選問題上已應允了港人,二則是大多數港人仍未習慣以此角度思考問題。之不過,「國家安全」這層面的考慮,在「後佔中」時代必然會繼續存在,港人對此必須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要奢望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66. 2047年是最終
2014-09-14 10:56

基本法第四十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行政長官產生的具體辦法由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規定。

基本法第六十八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由選舉產生。

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立法會產生的具體辦法和法案、議案的表決程序由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規定。

2047年是最終...

頁數: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聲 明

所有議題/文章由其作者提供,大部份回應/留言是即時上載,少部份未註冊為會員的回應/留言會經我們的系統過濾,所有議題/文章/回應/ 留言/資訊及評論並不代表地產資訊網(Property.hk)立場和觀點。由於本【地產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 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歡迎以留言或電郵方式與我們聯絡(admin@property.hk),我們有權刪除/堵截任何留言 (刪除/堵截留言前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如有任何爭議,本網站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