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资深会员专栏 返回
浏览人次:50402    回应:26
资深会员专栏

「土地债券」比「囤农地」对香港管治更不利

 

浪子心声

2018年7月30日

可能由於「公私营合作开发农地」得不到大众市民支持,近日身兼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的港大学者建议,私人业权人可跟政府在发展区内换地,或用「土地债券」换取面积相若的政府新土地,以加快新界农地发展。他还强调这方案可能不算是公私营合作。

第一个建议的意思是私人土地业权人可自愿向政府交出土地,兴建公屋、道路及基建等,换取在原区得到一幅土地,如重新规划后,较优质的地皮须补足价后才能发展,做法可整合一些零散而无充分利用的土地。笔者感觉奇怪,如果政府在需要兴建公屋、道路或基建的情况下,已有足够理据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为何要优待这些地主有权原区换地,政府如何制定准则。那些地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那些地可原区换地?是否地主自愿交出土地就可以换地?不自愿就收地?这样争议性非常大。在较优质地段的地主多选择原区换地,他们多了一个比收地更好的选择,这样公平吗?同时政府在重新规划土地上,需要预留足够土地用作原区换地,这样对特区政府在土地规划上可能产生更多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政府必须小心其后果。

第二个建议的意思是政府发行「土地债券」,收回新界私人农地原居民祖堂地及棕地等,土地持有人可用地债加现金,竞投面积或价值相若的政府新土地,业权人可用新界农地取得地债,未来可用来竞投其他住宅地。为可公开、透明,土地价值由市场决定,其他投资者亦可在公开平台,以市价购买或转让债券。

笔者个人认为这个「土地债券」建议争议性更大,首先「土地债券」很容易变成投机工具,已是易见的缺点。同时大地产商手持大量农地,过去他们囤积农地已对特区政府管治不利,如果让他们可将大量农地换成「土地债券」,变相让他们「囤积土地债券」,对地产商垄断香港房地产市场更容易,囤积「土地债券」比「囤地」的成本更低,同时更容易收购其他细小债券,让垄断加大,这样对未来香港特区政府的管治非常不利,更难为大众市民提供稳定的房屋供应,房地产市场更难回复正常。如果现界政府接纳这个建议,其实可能已是「利益输送」与已大量囤积农地的地产商。

「土地供应小组」已给人印象是为了「公私营合作开发农地」而做的「大龙凤」,如今可能见到成功机会不大,便改以「地土债券」混淆视听,事情变得更有「官商勾结」的可疑,政府对此建议更应小心。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引刀一快 2018-07-31 00:41:33
沙发
2. 小强 2018-07-31 06:03:38
土地债卷可以把香港的农地证卷化,变成一种衍生工具,有利炒卖,可以倒迫土地价钱狂升,而直接把楼价进一步推升,符合林郑的高地价高楼价政策。

林郑没有讲过话要打压楼价,港人不要搞错。

苦等楼价下跌的人真是阴公。😭
3. WWSG 2018-07-31 09:54:45

土地和楼宇有保值功能, 但不易人人参与。 如使小本钱人士也能量力而为, 分一杯羹, 多少能平衡一下心理。

但入场容易, 必然炒爆,成就地产虚拟化, 不但和实体分离, 制造大鳄点心, 影响实体, 

最后D精英可能整出虚拟土地,甚至发展至连火星的地也上市。

无端瑞整多样嘢出来, 而社会只嬴粒糖。

 
4. 蒙蒙红鼠 2018-07-31 10:15:58
浪子兄这篇文一个错字也看不到,有进步。
5. 蒙蒙红鼠 2018-07-31 10:15:59
浪子兄这篇文一个错字也看不到,有进步。
6. 八妹 2018-07-31 10:33:56
港大学者建议 (一听就知,地产商打手)
7. 自我陶醉 2018-07-31 10:54:58
6楼 

有同感。唔证券化点可以衬市旺加快步伐出埋啲冇人会高价买嘅仓底货! 又睇下今次政府会唔会配合。哈哈哈!
8. 十二阿哥 2018-07-31 13:21:16
如果现界政府接立这个建议
不是接立,是接纳。
9. Admin 2018-07-31 14:04:44
8楼, 谢谢指正, 文章已修改。
10. 蒙蒙红鼠 2018-07-31 14:17:48
哈哈原来睇漏咗。
11. 浪子心声 2018-07-31 16:46:40
先多谢「十二阿哥」和Admin帮忙改正错字,亦要感谢「 蒙蒙红鼠」兄的提点及鼓励,我会继续努力改善文章质素。
12. 香港大学 2018-07-31 18:31:31
嗰几位港大教授,用香港大学个名为地产商出头,已经系利意输送,建议不经心思熟累便高调向传媒宣传,有失港大之名。

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主任邹广荣(中)表示,「土地债券」可绕过官方强行收回土地之弊病,可藉此大规模调整新界土地用途。左为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副系主任蔡鸿达,右为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教授黎伟聪。(陈嘉碧摄)

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主任邹广荣(中)表示,「土地债券」可绕过官方强行收回土地之弊病,可藉此大规模调整新界土地用途。左为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副系主任蔡鸿达,右为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教授黎伟聪。(陈嘉碧摄)

13. 01观点 2018-07-31 18:32:44

【土地大辩论】农地就是农地 土地债券不能改变事实


最后更新日期:

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建议引入「土地区划整理」和「土地债券」,诱使土地业权人交地予政府,政府可以得到土地,业权人又可取得一定回报,皆大欢喜。这类建议固然是为了解决香港正面对的土地问题,但始终跳不出旧有思维,认为政府应尊重土地业权人的「潜在利润」,要以利益「换回」土地,却没想过土地业权人拥有的大都是农地,所谓「潜在利润」,不过是一厢情愿。政府明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收地机制,若为求加快收地速度而设计一些对土地业权人更加有利的新方案,只会向社会发放不恰当的讯息——农地是会生金蛋的鹅,大家要尽力囤积!

必须不厌其烦重复的是,政府可以依据《收回土地条例》,以「公共用途」为由收回业权人的土地,当事人不得异议,只能就赔偿金额与当局磋商,而赔偿金额乃取决於土地当下一刻的价值,故农地就只能获得农地的市价补偿。惟除此之外,政府在徵收新界土地时,还有一套「特惠补偿制度」,供业权人选择。按此制度,政府会视乎农地位置与新发展区的距离,将土地分成甲乙丙丁四级,赔偿额依次递减。据发展局统计,从1997年回归到2017年底,政府曾为154个工程项目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总之,纵使该条例被称为「尚方宝剑」,但其实从未束之高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收地手段。

至於港大邹广荣教授及其团队(邹同时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提出的「土地区划整理」和「土地债券」,恰恰无视了现行的机制。当然,论者的逻辑是,政府运用《收回土地条例》,必须是为了「公共用途」,一旦用途与之无关,便可能引起法律诉讼,而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如找方法提升土地业权人交出土地的诱因,务求创造双赢局面。不过,政府要证明发展某地是为了公共用途,并非难事;即使真的有人坚持藉法律手段与政府纠缠,也不是坏事,不见得政府就会败诉(迄今为止,政府从未在因《收回土地条例》而起的司法覆核中败诉),而政府也可借之展示收地发展、拒让人囤积居奇的决心。

「土地区划整理」是一种在国际间行之有效的土地交换机制,业权人自愿交出土地,换取在重新规划地段的发展权益。通过土地区划整理,中心建议土地持有人履行「发展商责任」,他们必须上缴一定比例土地作公共房屋及公共建设,剩余土地的开发权也必须依机制补足地价。

「土地债券」能在公开交易平台自由转让,持有人可用以换取特区政府的其他土地,或将来开辟的新土地包括填海地,是「远水救近火」的方法,以未来的新土地,来换取短期内可以发展的土地。

即使退一万步而言,先不提出《收回土地条例》,邹广荣教授的建议也有颇值得商榷之处。「土地区划整理」在某程度上扭曲了农地的本意,假定业权人失去农地就是失去发展机遇与投资盈利,损失很大,故向他们收地时必须提供补偿,例如在新发展地段的发展权益。但这种逻辑,就是肯定了业权人囤积居奇的心态,变相鼓励有财力者继续囤地。

至於「土地债券」,尽管邹广荣教授强调这不是以前的「甲/乙种土地权益书」,因为前者是先交地再规划,又将容积率列入考虑,后者则是先规划后收地,而且只计算土地面积;然而,这些细节的差异,不足以说明可带来不同结果——当年的土地权益书,由於几乎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工具(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因此大地产商纷纷四出搜集,令土地发展权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他们除了赚得盘满钵满,也有更大的话语权与政府讨价还价。土地债券能否避免同样的结果?抑或论者不认为这情况是一个问题?还待他们提出更清晰的说法。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我们根本不应再次落入这样的思考窠臼,须谨记的是∶农地就是农地,业权人因政府动用《收回土地条例》而失去了农地,当局按法例给予市值赔偿即可;若不能紧握这宗旨办事,反而千方百计利诱业权人交出土地,赔偿他们发展「权益」,只会承认及鼓励囤积土地这种行为,无助於解决土地问题。

14. 上车无望 2018-08-01 00:31:53
看来浪子上番车已经变成遥遥无期。

无必当初呢!无苦呢!
15. 浪子回头金不换 2018-08-01 13:16:11
下半年楼价可能有5%回落,到时还不回头,只怕已是半百年身。
16. 陈剑青 2018-08-03 20:44:53

港大学者倡「土地债劵」释放新界地 陈剑青:更易有利益输送嫌疑

本研社陈剑青批评「土地区划整理」方案是架床叠屋,又指《土地收回条例》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明白为何不用,而要另外提倡更复杂的方案,令政府收回土地增加难度。他又质疑,是否小农民就用《土地收回条例》收回土地,而发展商就用「土地区划整理」或「土地债劵」方案,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17. 谭小莹 2018-08-04 10:44:10

谭小莹话用《土地收回条例》无得输,再话收地后亦可拍卖兴建私楼。


18. 谭小莹 2018-08-04 10:49:07
香港01专访谭小莹:收地较公私合营更公平 法例赋权政府处「不败之地」

关乎香港未来几十年土地供应格局的「土地大辩论」,已经於4月26日展开,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整理的十八个土地选项,尢其是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新界私人农地的方案成为外界焦点,不少意见认为,这种模式极易出现官商勾结情况,令珍贵土地资源变成发展商谋取暴利的手段。

市建局前行政总监、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谭小莹接受《香港01》专访,她认为只要在整体规划得宜,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发展农地,远较公私营合作的模式公平,因为只要收回的土地符合公众利益,收地时不是针对单一业主,政府基本上处於「不败之地」,毋须惧怕会被发展商司法覆核。她亦形容现时的社会环境,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逐渐消耗,推行公私合营只会加剧社会磨擦,引来更多争拗。



市建局前行政总监谭小莹接受《香港01》专访,谈及她对公私合营的看法。(欧嘉乐摄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去年上任后,随即宣布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小组经过近八个月的讨论后,最终敲定十八个短中期及概念性的土地选项,将过去多年来备受争议的议题,摊出来让全港市民讨论,部份选项例如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新界的私人农地,由於牵涉多个发展商利益,不少人都指土地大辩论会否沦为帮助发展商「开路」。

谭小莹:公私合营不应只为个别人而做

市建局前行政总监谭小莹接受《香港01》专访时,谈及对公私营合作的见解,她认为过去香港亦有采用过公私营合作的模式。及至九十年代,政府与发展商新鸿基签订发展马湾的协议,以扣除补地价的方式,换取发展商协助搬村及兴建马湾公园。谭小莹以当年马湾的发展为例,提出如果推行公私营合作时,涉及收回小业主的土地,或许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其实会影响小业主,他们的权利有否被保障呢?在这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大细超』?」

谭小莹续指若然政府为个别的发展商兴建基建、扩阔道路,而须要收回附近小业主的土地,这样的合作模式就有问题,「因为你明知道大业主拥有那幅土地,是为了他而去改变。」她认为在此模式下,小业主就会成为被牺牲的角色,造成不公。

公私合营若欠透明 失市民信任

谭小莹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政府与市民、甚至於市民与市民之间,未能建立互相信任的桥梁,社会仍然弥漫著猜疑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下推行公私营合作,徒添烦恼,「过往香港的情况是,问(政府)又好像有话说不清,又收回小业主的土地予大业主发展,有这些不公义的事情发生,所以信任慢慢磨损。」

她认为若然政府希望得到市民的信心,就应该增加施政透明度,而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将土地一并收回再重新规划,就是最公平、公正的做法。相对於公私营合作,谭小莹认为只要有良好的规划,实施《条例》是「对大业主、小业主都是公正的做法。」她又说,「就算不是大的新市镇,只是一个小小社区,容纳数万人,我都觉得这个不应该是公私营合作,而是由政府去主导规划。」

业主司法覆核收地决定 无一胜诉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月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5月3日)时,提到不能随意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否则可能会面临漫长的司法覆核程序。

在市建局工作近十年的谭小莹表示,局方在过去的重建项目,部分面积不算大,也常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部分未能透过自愿收购的单位,再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售予发展商,兴建私人住宅,「当时都有业主告到英国枢密院,但最后也输了。」

谭小莹承认法例的确未有清楚说明何为公共用途(Public Purpose),但亦无明言只可应用於新市镇,根据《条例》第16章,行政长官可决定以公开拍卖或私人合约的方式,批租及批出土地,「即是批租予房委会,抑或拍卖兴建私楼,完全是法例之内做得到,之前有指收地后私人发展的住宅会受质疑,观乎《条例》又真的不是。」

她认为关键在於政府动用《条例》时是否一视同仁,而非看准某一业主或发展商而做,又引述市建局的经验称,无论是发展商还是市民的单位,市建局均用划一的标准去收购,但如果是某发展商收购六至七成的大厦业权后,再由市建局动用《条例》,协助发展商收购剩余的一成,以申请强制拍卖,就会做成不公的局面,「就算市建局可以这样做,但也不应该是这样,因为会造成不公平。」

换言之,只要政府收回新界的农地储备时,并非针对单一业权人,而是视作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涉及不同的土地用途,提供商业、学校等设施的小社区,谭小莹指即使当中有部分拍卖出去兴建私人住宅,都毋须担忧面临法律的挑战,「如果真的要告上法庭,就由他告吧。」

制度公平公开 社会才可持续发展

至於土地小组的谘询文件提到,公私营合作可以释放未被善用的土地资源,「惠及现有及新增人口」,谭小莹却认为真正惠及社会的政策。

上文节录自第11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9日)《公私营合作方案难寻社会互信 谭小莹:收地符合公益 毋惧司法覆核》。
19. 林郑你呃人 2018-08-04 13:13:50
在市建局工作近十年的谭小莹表示,局方在过去的重建项目,部分面积不算大,也常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部分未能透过自愿收购的单位,再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售予发展商,兴建私人住宅,「当时都有业主告到英国枢密院,但最后也输了。」

谭小莹承认法例的确未有清楚说明何为公共用途(Public Purpose),但亦无明言只可应用於新市镇,根据《条例》第16章,行政长官可决定以公开拍卖或私人合约的方式,批租及批出土地,「即是批租予房委会,抑或拍卖兴建私楼,完全是法例之内做得到,之前有指收地后私人发展的住宅会受质疑,观乎《条例》又真的不是。」
20. 官商钩结 2018-08-05 19:38:56
不少高官退休后都会去私人公司任职高层,潜在利益咁大,啲官员又点会用『收回土地条例』得罪班有钱佬,影响自己友嘅延后利益。
21. 向泛民说不 2018-08-06 00:47:35
20楼,你好共产,『收回土地条例』是斗地主分土地。当年港英出这条法例是唔系甘用的,唔系比你地泛民共滥用。只是在必要先用。
22. 打工仔 2018-08-06 14:40:22
To:21/F
老友, 睇嚟你似系地产商嘅文字打手喎, 颠倒黑白九唔搭八.
23. 刘太格 2018-08-13 20:44:33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规划


你们(香港)是有很多土地的。问题在於:第一,政府拿不到手;第二,政府没有规划。你没有规划方案,怎么知道什么地方要用地?」当特区政府仍把房屋问题归咎於「土地不足」这伪命题,被誉为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接受《香港01》专访时一语道破。他自1969年任职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起,每年均来港学习公屋发展,如今却慨叹:「现在回头看,是有一点惊讶,为什么香港的发展会不如新加坡?」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牵头的「土地大辩论」公众谘询进入尾声,然而,各界讨论大多集中於各执一词的「如何觅地」,而非更加关键的「如何用地」,即对土地分配仍然缺乏规划、对城市规划仍然缺乏愿景。《香港01》特此策划「城规三部曲」系列深度报道,先后到访新加坡、上海和深圳,探讨当地城规建设经验,冀为我们未来的城市面貌带来一些想像和启示。

刘太格相信,「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让几十万、几百万人得益。」(罗君豪摄)

刘太格相信,「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让几十万、几百万人得益。」(罗君豪摄)

两年前的6月中旬,新加坡国宝级人物刘太格来港出席市区重建局成立15周年研讨会,事后记者向他索取联络方法,他毫无架子地留下手机号码。两年后,这位儒雅谦和的长者,爽快地答应采访邀请。

「首先我要跟你们道歉,因为我刚从欧洲回来,这几天特别忙。」甫见面,刘太格便连连致歉。年届80的他语调平缓,原本已经白透的头发似乎更白了,但目光依然深邃而饱含热情。

刘太格为新加坡政府服务了23年,先后出任建屋发展局局长、市区重建局局长兼总规划师,是当局实现「居者有其屋」和「花园城市」两大愿景的重要推手;至1992年离开政府,加盟著名的雅思柏设计事务所,不时受邀为全球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当中包括近50个中国内地城市。他去年自立门户,创办墨睿设计谘询公司,笑言是「八零后再创业」,忙得不可开交,也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相信,「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让几十万、几百万人得益。」

「很多人问我,要怎样做好城市规划?」面对这个「指定动作」,刘太格侃侃而谈:

简单来说,政治领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只想着要赶快建几栋标志性建筑、搞形象工程,藉此取得政绩;而规划师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和艺术家的眼。

他提到,与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共事期间,李从不曾要求兴建任何标志性建筑,而是反覆强调要怎样解决人民生活、土地的问题,「就是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找问题的形象来解决。」

他又解释,「城市规划」就是要把城市建设为最完善的生活机器,「你要设计机器,要用科学家的脑,你要知道这个机器需要什么零件、每个零件尺寸和数量是多少、要怎样配置在一起。」同时,「城市也是文化艺术品,你要有艺术家的眼光,把美丽的自然山水保留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刘太格开始参与中国内地城市规划项目,总会大声呼吁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因为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紫禁城。」每次到内地做地貌、历史调查,刘太格总是像谈恋爱一样爱上极其丰富的自然美景。只可惜,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懂得珍惜,随意破坏河道、丘陵、老建筑,害得他总是「失恋」居多。

刘太格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要把城市建设为最完善的生活机器,同时要有艺术家的眼光,把美丽的自然山水保留下来。(罗君豪摄)

刘太格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要把城市建设为最完善的生活机器,同时要有艺术家的眼光,把美丽的自然山水保留下来。(罗君豪摄)

听到刘太格所言,记者不禁想起美国地理学者David Harvey的话:「我们想要怎样的城市?取决於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寻求怎样的社会关系、珍惜与大自然的什么关系、渴望怎样的生活方式、持有怎样的美学价值。」——难怪拥有561万人口、国土面积仅约719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狭小而不拥挤,炎热而不局促,成为举世公认的宜居城市。

「现在回头看,我是有一点惊讶,为什么香港的发展不如新加坡?那时候我们是跟香港学习的。」刘太格1965年以优等生成绩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后,进入世界闻名的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工作,1969年应时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长郑章远之邀,返回百废待兴的新加坡,协助实践「居者有其屋」愿景。

曾年年访港 学公共房策

他忆述,此后八至九年间,他几乎每年到访香港,学习公共房屋政策,不料如今香港已不复当年勇,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不可能找到没有房子住的人。」在我们有近30万宗公屋申请个案在苦苦轮候,逾20万人蜗居环境极不人道的劏房,刘太格早於1985年以建屋局长身份向世界宣示,新加坡是亚洲首个没有棚户区、没有贫民窟、没有无家可归者的城市。

刘太格(中)提到,与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右)共事期间,李从不曾要求兴建任何标志性建筑,而是反覆强调要怎样解决人民生活、土地的问题。(刘太格提供)
刘太格提到,与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共事期间,李从不曾要求兴建任何标志性建筑,而是反覆强调要怎样解决人民生活、土地的问题。(刘太格提供)
刘太格(中)提到,与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右)共事期间,李从不曾要求兴建任何标志性建筑,而是反覆强调要怎样解决人民生活、土地的问题。(刘太格提供)
刘太格(右)提到,与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左二)共事期间,李从不曾要求兴建任何标志性建筑,而是反覆强调要怎样解决人民生活、土地的问题。(刘太格提供)

特区政府不时把房屋问题归咎於「土地供应不足」,而两个小时的访问下来,刘太格数度提到,「其实你们不缺乏土地,一点都不缺乏」,「你们是有很多地的。」

翻查数据,截至2011年,陆地面积有1,108平方公里的香港,已开发土地为224平方公里,占整体的20%,而面积比香港少近四成的新加坡,则已开发了412平方公里土地,占整体的58%;相比之下,香港的确「不缺地」。

你们的问题是,政府有没有能力把土地拿过来做开发……第一政府拿不到手,第二政府没有规划。没有规划方案,怎么知道什么地方要用地?
刘太格

刘太格直言,香港的土地问题,关键在政府丧失土地发展主导权。他谦卑地强调,不是很熟悉香港当下情况,「但我想,如果有一个比较有权威性的,而且是好的规划方案,是不是能提高政府收地的说服力呢?」

什么是「好的规划方案」,就要从「好的规划师」说起。

刘太格直言,香港的土地问题,关键在政府丧失土地发展主导权。(罗君豪摄)

刘太格直言,香港的土地问题,关键在政府丧失土地发展主导权。(罗君豪摄)

刘太格把「规划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城市的美容师,第二层是城市的工匠;第三层是城市的医生,可以为城市诊断和治疗,解决各种问题;最高层是城市的预言家,具有宏大的视野,能够预见城市未来的愿景、看到其在规划后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效果。「在别人还没有想到问题之前,我们就先预测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来了之后,再解决。这是我们的特色。」刘太格说。

新加坡的规划师如是,新加坡政府也如是。他们去外国学习,也是去学习如何预测「问题」,例如建屋局首任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曹福星曾笑言,当局派他去美国考察时,「真正触动我的不是美国人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什么没有做好,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新加坡才不会犯错误。」

有了「好的规划师」,还要有一套「好的规划体系」,才能令「好的规划」落地。什么才是「好的规划」呢?
24. 自我陶醉 2018-08-14 10:27:50
「为什么香港的发展会不如新加坡?」

理由很简单,新加坡有一个有为的政府,而且这小小的地方,除了靠自己之外,已经无人可靠,自强就是生存。 而香港政府咩质素有目共睹,唔洗多讲,地产早已被一小撮人挟持,这批人的自身利益早已凌驾一切,为赚取最大利润,已放弃整体社会发展。在高地价下,工商业的生存空间已慢慢被扼杀,现在等的是流尽最后一滴血。

25. 点解新加坡人住大屋 2018-08-16 21:11:56
点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为有规划三宝!



「土地大辩论」公众谘询进入尾声,但各界讨论大多集中於各执一词的「如何觅地」,而非更加关键的「如何用地」,即对土地分配仍然缺乏规划和愿景。

《香港01》特此策划「城规三部曲」系列深度报道,先后到访新加坡、上海和深圳,探讨当地城规建设经验,冀为我们未来的城市面貌带来一些想像和启发。

土地资源比香港更加贫乏的新加坡,如何透过长远规划,打造宜居城市,令561万国民人人住上千尺大屋?原来,有赖「规划之父」刘太格的「规划三宝」......

26. 规划署前助理署长伍华强 2018-08-22 00:59:40

规划署前助理署长伍华强:公私合营是上贼船

规划署前助理署长伍华强接受访问时表明,公私营合作只会令政府被发展商「牵着鼻子走」、「俾人搵笨」,更指做法只会令发展商「吊高嚟卖」,将香港人「送上贼船」

退休前曾出任规划署助理署长的伍华强,曾担任现已改组的中央政策组政府城市规划师,亦是地产代理监管局前行政总裁。他说,看到近期关於土地供应的争论,令他不得不出来发声。

伍华强认为,公私营合作建基於私人发展商在建屋时预留一定比例作公营房屋,而政府则为发展商提供基建设施,即俗语「你出鸡,政府出豉油」。他认为,过去不少发展商将农地改建为大型私人屋苑,其农地本来亦没有基建,只要地盘面积足够大,要解决基建易如反掌,相关成本与整个发展项目相比微不足道。

行使《收回土地条例》 法律挑战风险不高

伍华强形容,倘政府以《收回土地条例》发展新界新市镇,现时发展商手上的农地储备,将会由「黄金」变「牛屎」,因为他们不能透过修改地契发展,要交回政府手上统一发展。他认为,在这种情势下,发展商更愿意政府推动公私营合作,因为倘若其手上持有的农地,「预期价值」即未来可发展的空间,都被政府扼杀,只能维持现时的农地用途不能建屋,亦只能被政府以农地价格收回,公私营合作发展农地就变成发展商最佳选择。

但伍华强提醒,近期不断有声音指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或会遭受司法覆核挑战,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合理。他解释,发展商若要向政府司法覆核,只能针对发展图则上指定作私人住宅发展的农地,而不是收回私人农地发展公共用途的地段,换言之,倘政府收回私人农地兴建公营房屋,其实受法律挑战风险不高。

伍华强又批评,近年农地的价值不断被炒高,与相关地主的预期「发展梦」有关。他指出,如果政府及土地供应小组都提出推行公私营合作,变相是在「干柴」加上「烈火」,令土地炒卖甚至楼价更炽热。他又说,私人农地发展本来应由发展商自行兴建基建,但倘政府为对方主动提供,是「俾人搵笨」,「公私合营变相系求人去做嘢,求人永远唔矜贵,吊高嚟卖,更会俾人认定,系官商勾结制度化。」